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正文

以链式思维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咸宁市供销社 时间:2025-09-28

湖北省咸宁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组书记 刘海元

咸宁市供销社围绕“突出主责主业,勇于改革创新,提升履职能力,打造现代供销”主题,以坚定的决心深耕改革,运用链式思维,全力构建城乡供应链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春暖花开绘就改革蓝图

两个“7号”文件作指引。2023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深化全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施方案》(鄂办发〔2023〕7号)以及咸宁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持续深化全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构建城乡供应链服务网络的实施方案》(咸办发〔2023〕7号),成为咸宁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统一简称市社)改革发展的重要政策依据。这两份文件从战略高度出发,明确了深化综合改革、构建城乡供应链服务网络的目标与路径,为市社在改革浪潮中指明方向,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助力其精准发力,开启改革新征程。

一个链长制度压上肩。为确保改革工作责任落实,市社制定了《咸宁市供销社推进一网四链一体系建设建立城乡供应链链长制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领导、责任科室以及完成时限,将目标任务细化为具体的项目和清单。通过链长制度,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深度融合,集中力量服务农资、粮油、再生资源、日用品、农产品这五个关键产业链,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县(市、区)供销社“4+1”工作机制,做到一月一督查,形成了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保障改革稳步推进。

“五个机关”创建强保障。全市供销社系统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抓手,把提升干部职工能力素质作为当前工作重点,围绕“五个机关”建设,通过创建“政治机关”“三秒”机关、“倍速”机关、“奔跑”机关、“清廉机关”,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加强机关党建与中心工作有机融合,不断提升工作质效。注重以“供销讲堂”为载体,专题举办深化综合改革、供应链体系建设培训班,邀请供应链、金融、电商、保险等领域的头部企业高管为全系统干部职工和社有企业法人开展业务培训,拓宽视野,提升业务水平,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为改革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作风保障。

聚焦主业彰显改革担当

担当农资供应“主渠道”。全市供销社系统积极恢复县级农资经营公司(配送中心)4个,升级改造庄稼医院90个,乡镇农资经营网点18个,村级农资经营网点33个,进一步优化县乡村三级农资流通服务网络。采用“前店后仓”模式,建设县域农资配送中心4个,仓储面积达1.1万平方米。同时,争取政策性储备肥15300吨,有效调节春耕备耕期间的用肥需求。截至目前,全市系统集采化肥1.816万吨,农药716吨;直供化肥2.925万吨,农药196吨,农膜26吨。下一步,市社将加快供销农资企业转型,加强与湖北农资控股集团合作,力争2025年省市县三级供销社共同持股成立县级供销农资农服公司达5家(目前已成立3家),提高全市系统农资市场占有率至60%以上,并推广“集采+直供+回收”模式,为农户节约生产成本300元/吨。

担当农业社会化服务“国家队”。围绕建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国家队的目标,全市系统大力搭建全资、控股农服平台14个,打造示范基地78,100亩,为农民提供“十服务”(育、耕、种、管、技、收、烘、储、加、销),示范带动周边70%以上农户进入现代农业体系,实现农户亩均节本15%,减肥减药5%,增产增收100元。积极申报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供销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2024年申报17.39万亩,争取奖补资金1293万元。截至目前,全市供销社系统土地全托管42.01万亩,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规模380万亩次。2025年,力争争取中央财政奖补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不少于2024年,全年累计实现土地托管面积80万亩,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350万亩次,通过“三方持股+十服务”模式,帮助农民节本增效280元/亩。

担当农产品流通“大平台”。全市供销社系统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整合上下游资源,积极构建跨区域、跨层级、高效顺畅的农产品全链条服务网络。持续推进供销“大菜商”建设,2024年“大菜商”实现托管或流转累计3万亩,销售蔬菜22.1万吨,销售收入1.78亿元,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营收1300万元。通过产销对接、农企对接、集采集配等方式销售农产品3720万元,并创新发展直供直销、即时配送、直播带货等新业态,销售农产品2500万元。2025年,依托与市城发集团合作成立的湖北香城供应链公司,开展农产品集采集配服务,为各类机构和企业提供农产品加工、分拣、配送服务,同时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提供购销、加工服务,努力把农产品供应链公司打造成大型农特产品展示展销和采购供应及物流配送平台,且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营业收入达到1400万元以上。

担当再生资源回收“生力军”。全市供销社系统采用“县终端处理+镇次级分拣+村节点回收”模式,建设再生资源分拣中心5家、中转站3家、再生资源回收网点454家,夯实县、乡、村三级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大力推进再生资源领域“两新”项目建设,谋划项目15个,总投资18.4373亿元,已录入省项目绩效平台项目8个,总投资额7.4273亿元。崇阳县兴盛再生资源分拣中心项目争取到专项债券和一般债券资金5300万元,已基本建成;崇阳县再生资源分类回收两网融合体系建设项目争取到地方政府专项债券8000万元,已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审核,2025年将拨付到位。下一步,市社将聚焦做大做强社有再生资源龙头企业,积极对接中国再生资源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再生资源集团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做大做强崇阳、赤壁、通城再生资源龙头企业,力争全省供销社服务“两新”项目暨“两网融合”现场推进会在崇阳召开。

网链融合赋能改革创新

打造线上线下“一张网”。线上链接“天网”。组织发动系统内基层服务网点入驻湖北省城乡供应链一体化平台和再生资源链平台。截至目前,全市供销系统在省城乡供应链平台入驻957家企业;在再生资源链平台入驻回收企业5家企业,回收网点135个,销售企业1079家,销售网点1162个,入驻平台用户数108,366人。线下组建“地网”。整合全市系统基层服务网点,织牢县域网络,优化服务功能,完善“一点多能”,形成农户与市场、市民与产品互通互惠的覆盖城乡的线下服务网络布局。全系统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09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2家,省级示范社108家;基层社147家,全国总社“标杆社”24家;村级综合服务社929个;庄稼医院156个。56个“百县百社质量提升工程”试点村基层社采取“供销社+村集体+农户”模式,打造“五有”服务平台,得到了省社充分肯定。

服务寄递物流“一张图”。全市供销社系统依托县级生产生活物资储备中心和县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与交通运输、商务、邮政等部门平台合作,整合农村寄递物流、农村电商等平台资源,优化配送路线,提高配送效率,着力构建日用消费品“互联网+第四方物流”集采集配体系,为农村寄递物流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绘制出一张服务乡村的寄递物流图。目前,建成县级物流配送中心3个,乡镇综合服务站27个,村级终端网点679个,2024年配送快递达2267万件。

创新金融服务“一锭金”。市社着力用好用活供销合作发展基金,解决企业和农户的资金周转难题,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通过制定基金改革方案,创新“供销合作贷”业务模式,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服务体系,确保基金使用安全高效运行,大力支持基层社改造、供销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供应链体系建设等项目,推动社有企业和基层社发展。截至目前,合作发展基金在全市供销系统已发放贷款累计127户,总额10,696.56万元。

探索产业创新“一袋肥”。产业发展创新是唯一出路。市社注重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区域性为农服务平台,携手省农资集团,通过省、市、县三级交叉持股,在嘉鱼、赤壁、通城、崇阳等地组建了4家农资农服公司,发挥省集采、县集配、村集单功能,实现农民节本增收。同时,通过引进禾泰有机肥项目,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产学研合作,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探索新型肥料的研发与应用,积极推广高效、环保的新型肥料,有力提升了咸宁市有机肥产能,助力农业产业“肥药双减”、产业升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乡村产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下一步正谋划建设功能性有机质载体肥料产业园,规划建设功能性有机肥产业研究院,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