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供销社:织密三级寄递网 激活农产品上行新动能
咸宁市供销社以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提档升级为核心抓手,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冷链升级和产销融合,构建起覆盖县乡村三级的高效流通网络,为农产品上行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创新机制保障,筑牢制度根基。一是实施“链长负责制”,压实主体责任。市供销社将农村寄递物流纳入“一网五链”建设体系,在日用品链与农产品链中实行“链长负责制”,建立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县(市、区)供销社的“4+1”工作机制(每周至少1天“四不两直”下基层调研指导),每月开展专项督查,确保责任压实、工作落地。二是深化试点改革,打造示范标杆。支持通城县社承担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示范县、湖北省“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采集配体系试点县任务,探索县域乡村末端配送服务新模式。2025年1月,全省供销社系统流通体系建设暨寄递物流工作现场会在通城召开,其试点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三是积极争取支持,强化资金保障。累计争取寄递物流县乡村三级基层供销社建设资金87.8万元、农产品流通及仓储冷链物流项目资金55万元;通城县政府每年专项支持该县供销社寄递物流建设资金46万元,为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财力支撑。
二、完善体系架构,激活末端效能。一是共建三级寄递网络。与市邮政公司深度合作,依托供销系统农村组织网络与邮政专业物流优势,推动寄递物流网点嵌入基层供销社。截至目前,共建县级共配中心3个、乡镇综合服务站27个(其中与邮政合作19个)、村级终端网点679个(其中与邮政合作522个)。2024年配送快递量达2267万件,基本形成覆盖广泛、运转高效的县乡村三级流通服务网络。二是打造多功能服务节点。将“强基工程”与寄递物流建设融合,构建“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服务体系。依托县级储备中心和仓储设施,建成8家集快递分拣、仓储、配送、信息发布于一体的日用品集采集配中心;争取省供销社支持,组建省市县三级供销社共同持股农资农服公司4家,建设农资集采集配中心4个;联合村集体、农户出资入股,建设69家村级供销社,同步开展寄递物流、农资供应、再生资源回收及生产生活代办等多元化服务。
三、升级冷链设施,突破流通瓶颈。一是夯实冷链基础设施。加大冷链物流发展力度,引进龙头企业谋划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项目,完善冷链运输设备设施,合理设置“田头保鲜仓”,完善农产品冷链配套服务。全市供销社系统现有冷库20个,容积98825立方米(储量23154吨),冷链物流车辆41台,“田头保鲜仓”6个,初步形成覆盖生产端与流通端的冷链服务网络。二是打造重点县域冷链基地。嘉鱼县整合系统内3家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对接大型物流、仓超平台,创新农产品流通业态,推动本地优质农产品规模化流通;通城与湖北宏锦绿色果蔬物流中心合作,建设城乡供应链集采集配中心,建6个6000立方米的大型保鲜冷库、500立方米的急冻保鲜库、20余辆冷链物流配送车辆,承担着通城及周边近50余万人口的农产品保鲜冷藏、冷链配送的物流供应。
四、畅通产销链路,赋能农产品上行。一是构建“寄递+电商”融合模式。以“快递进村”为基础,推动寄递物流与农产品上行深度融合,利用物流返程运力搭载农产品进城,延伸服务至农业生产端。通过系统内5家电商平台对接“832 平台”、湖北城乡供应链集团及淘宝、京东、拼多多等主流电商渠道,2024年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达81.35亿元,其中通过直供直销、集采集配、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实现销售额7320万元。二是打造供应链服务新平台。与市城发集团合作成立湖北香城供应链公司,建设咸宁市蔬菜产业(农特产品)供应链平台,实现农产品供销两端直连,累计成交订单2355笔,交易额突破5117.31万元。同时,推进供销“大菜商”建设,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55亿元,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营业收入达1300万元。